谈判卡壳黄金72小时:李力刚教你如何扭转败局

2025/8/29 李力刚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跟客户磨了好几天,方案改了三版,价值也讲得明明白白,就差最后拍板了,可谈判桌上突然卡住——对方皱着眉说“这样吧,我们回去商量商量,有消息再联系你”。你看着对方走的背影,心里直发毛:这是要黄了?还是在等我让步?之前花的功夫是不是都白费了?

很多人做谈判,只盯着前期怎么搭框架、怎么讲价值,可一旦遇到这种僵持,立马就乱了阵脚。要么急着发消息问“您这边商量得怎么样了”,把姿态放得太低;要么硬气到底,对方不联系自己也不主动,最后合作真的黄了。其实啊,谈判不是一锤子买卖,更不是谁嗓门大谁赢,关键是在卡住的时候,怎么把节奏拉回来,而不是让它直接断了。

去年一家甲企业(主营生猪养殖)和乙企业(主营肉类加工)的生猪采购谈判,这里涉及到公司敏感信息,就不说公司名了,就遇到了这样的僵局。当时乙企业因为终端猪肉价格波动,想让甲企业把生猪采购价降低5%,可甲企业这边因为饲料成本、养殖人工等成本上涨,坚持按原报价执行。双方从下午两点谈到晚上六点,从月度采购量聊到季度交货稳定性,再到质量检测标准,最后还是没谈拢。乙企业的谈判代表先开口说“这个价格我们确实没法定,得回去跟总部汇报,毕竟涉及到全年的采购预算”,甲企业这边的代表也顺势回应“行,我们也跟公司反馈下具体情况,毕竟价格不是我一个人能拍板的,有结果咱们再及时沟通”。

这2家企业可是行业里的头部公司,他们谈合作都会遇到“回去商量”的情况,更别说我们平时跟中小客户、跟合作伙伴谈业务了。但甲企业当时没慌,他们做的第一步,就是先搞清楚“谁更需要谁”,而不是被乙企业的“降价要求”牵着鼻子走。很多人一听到对方说“要降价”“要回去商量”,就下意识觉得自己占下风,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你得从三个具体的角度去判断:首先是需求角度,到底是对方更需要你的产品或服务,还是你更需要对方这个客户?就像当时,乙企业的生猪库存只够支撑10天的生产线消耗,要是断供,生产线就得停,每天的损失都是百万级的;而甲企业除了乙企业,还有A企业、B企业等其他采购方,就算短期没和乙企业谈成,也不会影响核心营收。其次是时间角度,谁更着急推进合作?乙企业要赶在618电商节之前备货,所以得尽快确定生猪供应;甲企业的生猪出栏是按批次来的,短期内没有紧急的出货压力。最后是空间角度,谁的选择更多?甲企业在全国有几十个养殖基地,合作客户遍布南北;乙企业虽然规模大,但核心产区的生猪供应商就那么几家,换供应商的成本很高。想明白这三点,你就知道自己的底气在哪,不会一遇到僵持就慌神。

谈到“回去请示”,很多人觉得这是在甩锅,是自己没权限的表现,其实这是谈判里最实用的回旋技巧。李力刚老师就提过,谈判中借势很重要,当自己手里的直接筹码快用完时,借助内部团队或上级的力量,能帮你打开新的局面,避免直接和对方对立。你想啊,要是当时甲企业直接说“不行,降不了,爱买不买”,乙企业下不来台,可能当场就拍桌子说“那算了,我们找别家”,最后合作真的就黄了;要是甲企业直接松口降5%,自己的利润就得压缩,而且以后再谈合作,乙企业肯定会习惯性压价。所以说“回去请示”,不是真的要等领导点头,而是给双方一个台阶,把谈判从“你逼我让”的对立状态,转变成“咱们一起找公司争取更灵活政策”的合作状态。当时甲企业的谈判代表是这么说的:“您看,咱们合作快五年了,从最初的月采5000头到现在的月采2万头,谁都不想因为一次价格谈不拢影响后续的长期合作。我这边的权限确实到不了你说的降5%,不如咱们都回去跟公司说说——你那边也提提如果采购量再增加一些,能不能申请价格优惠;我这边也跟领导反馈下你的诉求,看看能不能结合采购量调整定价方式。这样咱们都有个交代,也不至于浪费今天一下午的时间,你觉得怎么样?”你听听这话,既没直接拒绝对方的降价需求,又给了对方足够的面子,还悄悄把“单一价格谈判”拓展到了“采购量+价格”的捆绑谈判上,一下子就把死局盘活了。

而且啊,“回去请示”之后,千万别急着联系对方。很多人刚回到公司,喝口水的功夫就怕对方忘了,赶紧发消息说“我跟领导汇报了,领导说最多能降1%”,这就把自己的底线暴露得干干净净,后面再谈就被动了。你得熬一熬,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底线,也让他们自己的压力慢慢上来。当时甲企业是怎么做的?他们回去之后,整整三天没主动联系乙企业。你知道乙企业那边有多急吗?他们的生产线每天要消耗1.2万头生猪,库存一天比一天少,要是再找不到稳定供应商,618的备货计划就得泡汤,那损失可比降5%的价格大多了。所以到了第三天下午,乙企业的谈判代表主动给甲企业打了电话,说“我们跟总部商量了,如果后续三个月的采购量能比之前增加10%,价格降3%,咱们就能签合同,你看行不行?”你看,这就是熬出来的效果——不是你急着让步,而是对方主动松口,还给出了具体的采购量条件,你一下子就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

但这时候也别掉以轻心,很多人听到对方松口,就赶紧答应“行,没问题,咱们明天就签合同”,这又把到手的主动权丢了。你得把问题再抛回去,让对方先把所有条件说清楚,别自己先开口承诺。当时甲企业就没直接答应,而是这么问:“感谢您这边的反馈。不过我得跟您确认下,10%的采购量增加,是每个月都增加,还是这三个月总共增加?还有交货时间,之前咱们是每月5号、20号交货,增加采购量后,交货时间能不能提前两天?另外付款周期,之前是月结30天,要是价格降3%,付款周期能不能缩短到月结20天?这些细节要是能定下来,我再跟领导申请下价格的事,这样也能让领导看到咱们合作的诚意和具体方案,审批起来也快。”你看,这话既没拒绝对方的提议,又把“模糊的条件”拆成了“具体的细节”,还把“申请价格”的前提和“采购量、交货时间、付款周期”绑定在了一起,既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又让对方觉得你是在真心推进合作,而不是故意刁难。

乙企业那边听完之后,也没犹豫,很快就给出了明确回复:“10%是每个月都增加,交货时间可以提前两天,付款周期缩短到月结20天没问题,但咱们得在一周内签合同,不然我这边没法跟总部交代备货进度。”到这一步,甲企业才真正掌握了谈判的全部节奏——价格只降了3%,比对方最初要求的5%少降了2%,还多争取到了采购量增加、交货时间提前、付款周期缩短的好处,而且对方还主动提出了签合同的时间限制,相当于把“要不要合作”的压力又推回给了对方。最后双方在第五天顺利签了合同,不仅没因为僵持影响合作,还比最初的谈判预期多争取了不少利益。

其实啊,谈判里的僵持根本不是坏事,反而能帮你看清对方的真实需求和底线。很多人怕僵持,是因为没搞懂“僵持的本质”——它不是合作的终点,而是双方重新评估利益、调整预期的过程。就像甲企业和乙企业的谈判,要是一开始甲企业就让步降5%,看似谈成了,可后续合作里乙企业肯定会不断提新要求;要是甲企业硬气到底不沟通,又会丢了一个长期客户。而通过“回去请示”留缓冲、“熬节奏”看对方反应、“拆细节”绑利益这几步,既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又给了对方台阶,还把合作从“单纯的价格博弈”变成了“长期的利益共赢”,这才是谈判的核心——不是赢了对方,而是和对方一起赢。

如果你遇到谈判卡住,别慌也别急着让步。先花5分钟想想“谁更需要谁”,找到自己的底气;再找个理由给双方留个台阶,别把话说死;然后熬一熬节奏,让对方的压力先上来;最后再把模糊的条件拆成具体细节,把利益绑在一起谈。谈判不是比谁先让步,而是比谁更能稳住节奏,把僵局变成争取更多利益的机会。

<原创与免责声明>
文中案例、人物和对话及事件情节均为虚构创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针对任何企业或个人;
本文原创内容版权归属©[李力刚],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抄袭或搬运。

 

本文为李力刚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发,违者必究!

李力刚
了解李力刚?关注李力刚微信(liligang_china),关注新浪微博 @李力刚营销谈判
或登陆:www.liligang.com 商务谈判培训网 查看

上一篇:销售翻车现场:李力刚解析‘正义幌子’为何总穿帮
下一篇:销售一推产品就被拒?李力刚提醒:别硬推!让客户先认可你
评论列表
暂无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换一张 马上发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021-51028955 上海市宜山路407号
Copyright © 2006-2025 LILIGANG.COM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237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