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中的较量常常不是正面冲突。排他性策略能悄悄限制对手行动。这是心理战术,当对手觉得没有选择时,就会让步。谈判就像表演,关键在于条款设计。
之前有一家公司想把另一家有潜力的公司收了。一开始两边谈得还行,对方开的价码不低,收购方没立刻答应,反倒是拿出了一份排他协议。意思是,签了这个,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对方不能再跟其他有意向的公司接触。被收购的公司觉得就两个月,先看看情况也无妨,就签了。结果呢?这两个月里,收购方不急不慢地谈细节,一会儿说这个业务得再评估,一会儿说那个团队要再考察,愣是把时间拖到快到期。这时候,被收购的公司才发现,因为签了排他,之前接触的其他买家早就找了别人,自己手里没了筹码。最后没办法,只能主动降了估值,才把这事儿敲定。这整个过程,排他条款就是那个藏在后面的操盘手。它让对手陷入孤立,被迫接受低价。
理解这些条款的关键,在于看它们怎么变成心理武器。效力分层是第一步。条款不是简单的规定,而是像洋葱一层层包裹。核心层规定绝对排他,如禁止对手几个月内和其他人谈合作。外层则留点空间,如允许非正式交流。这种设计让对手错误判断情况,以为还有选择,实际上慢慢被套住。时间陷阱更是厉害。条款设定一个很紧的期限,如“两周内必须签约,否则失效”。对手在倒计时压力下,思维混乱,做出错误决定,最后自己降价求生存。这不是法律问题,而是心理操控。压力会让人做出愚蠢选择。
商战中排他条款很常见。之前有一个工厂大老板被大客户逼着签“独家供货”,写上“卖别人就罚款”。老板开始很硬气,但合同里有陷阱:“超期不交货就永远别合作”。老板发现来不及交货,只能降价求饶。我认识的一个搞融资的也中招:投资人给“一个月独家谈判权”,他高兴地签了。但条款分两段:前半月能聊别家,后半月完全禁止。他拖到后半段发现借不到钱,只能低价卖股份。技术合作还要坑:大公司说“专利共享但不外传”,小团队以为赚了。结果合作到期专利归了大公司。这些说明:排他条款就是猫抓老鼠,老鼠很难赢。
那被锁定方如何破局?我们用反制手册给出三个策略。
第一找合同的漏洞。如果条款写得不清晰,可以直接要求重新谈。
第二放出虚假消息。放风说“有别人出更高价”,对手听到基本也坐不住。
第三把生意拆开卖。把一整块个业务切成几小块,一小块给他独家,另一小块让其他企业来抢。
另外现在数字化的AI工具也多,排他博弈的玩法也在变。智能合同能自动执行条款,如“排他期一结束,立刻允许竞争”。AI工具能快速读懂合同,告诉你哪里可能有空子可以钻。大数据还能挖出对手的底细,猜他们怕什么。以后的谈判桌上,比的不是谁更会说话,而是谁用的程序更厉害。
总而言之,谈判桌上的排他博弈,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游戏。一方想用条款做成笼子关住另一方。但另一方总是可以找到钥匙——可能是法律漏洞,可能是信息战,也可能是新技术帮忙。谈判高手必须看穿对手的害怕和想要的东西。现在数字化时代来了,AI和大数据正在改规则,但最核心的道理没变:真正的谈判优势不是困住对手,而是永远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原创与免责声明>
文中案例、人物对话及事件情节均为虚构创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针对任何企业或个人;
本文原创内容版权归属©[李力刚],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抄袭或搬运。
本文为李力刚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发,违者必究!

了解李力刚?关注李力刚微信(liligang_china),关注新浪微博 @李力刚营销谈判
或登陆:www.liligang.com 商务谈判培训网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