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的人多少都遇过这种纠结:手里的东西明明质量不错,报个价对方眼皮都不抬一下;要么就是咬着牙报了低价,累死累活忙完,一算账几乎没赚。开价这事往高了喊怕把客户吓走,往低了说又怕自己吃亏,到底有没有什么门道?不是简单的开价高低问题,而是得学会“做大”——让自己在客户心里变得不一样,变得不可替代。
有个歌手,早年间火过一阵,唱的歌当年大街小巷都能听见,后来慢慢没了动静,好几年没出新作品,也没怎么在公众面前露面。今年突然宣布要复出,还办起了演唱会,结果门票一公布就炸了锅。最低的票要880块,最高的直接飙到1280块。要知道,同期开演唱会的歌手,林俊杰演唱会最高1280元,是常年活跃在舞台上、新歌一首接一首的当红歌手,最高票价也就这个数;还有的是乐坛前辈周杰伦演唱会最高票价1680元,国民度摆在那儿,票价也没比这高多少。反观这位复出的歌手,这几年除了在短视频平台偶尔翻唱几首老歌,几乎没什么新动作,结果一上来就定这么个价,网友直接不买账了,“过气了还敢这么喊价,谁给的自信”。最后呢?门票卖得特别差,高价票几乎没人碰,连黄牛都在群里哭诉:“这票太难卖了,880元的票我现在500元都出不了,都亏了本,想低价甩卖都出不去。”
这事其实跟咱们做生意开价是一个道理。为啥他的票卖不动?核心就是没搞懂“差异化”。所谓的“做大”,不是说价格定得多高,而是得让客户觉得你跟别人不一样,你值这个价。就像李力刚老师说的,谈判的时候越有经验,越要差异化地开价。你看那些能把高价卖出去的,要么有别人没有的东西,要么有别人比不了的优势。有的品牌,电视机做得最大,那它就能敢定高价,因为客户想买大电视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有的品牌,空调做得最省电,那它也能把价定得比别人高,因为客户觉得省下来的电费能值回票价。可这位歌手呢?这几年没新作品,没新话题,甚至很多年轻点的观众都快不认识他了,他的“差异化”在哪儿?是唱功突然精进了,还是舞台效果有什么颠覆性的创新?好像都没有。他觉得“票价低了体现不出价值”,可客户眼里,他的“价值”根本撑不起这个价,自然就没人买单。
开价前得先搞清楚信息。不知道对方的需求,不知道市场的行情,上来就报个价,十有八九要碰壁。就像谈判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信息不对称,你啥都不知道,就敢喊价,那不是等着被坑吗?那位歌手定价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现在的观众喜欢什么?有没有看看同期其他歌手的票价?有没有算算自己的粉丝群体能接受的价格范围?从结果来看,大概率是没做这些功课。他可能还活在自己当年走红的回忆里,觉得自己的粉丝还像当年一样愿意为他买单,可实际上,这么多年过去,粉丝的口味变了,市场的行情也变了。这种情况下,定出来的价格自然跟市场脱了节,卖不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反过来想,如果他能做好这功课,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他可以先看看现在的演唱会市场,什么样的票价区间最受欢迎,跟自己定位差不多的歌手都怎么定价;再想想自己的优势到底在哪儿,是老歌情怀,还是有什么新的亮点可以挖掘。要是主打情怀,那就可以把票价定得稍微亲民点,吸引当年的老粉丝来怀旧,人来得多了,哪怕单价低,总收入也未必少;要是有新东西,比如跟当红歌手合作,或者有特别制作的舞台,那也可以把这部分“新价值”算进票价里,再通过宣传让大家知道“为什么值这个价”。
其实不管是开演唱会定价,还是咱们平时做生意报价格,核心逻辑都一样:先搞清楚自己的“差异化”在哪儿,你有什么别人没有的东西,能给客户带来什么特别的价值;然后根据这个差异化来开价,有优势就可以适当高开,但得给自己留有余地,能通过后续的调整让客户觉得占了便宜;最重要的是,开价前一定要多收集信息,了解市场,了解客户,别拍着脑袋就喊价。记住,客户买的不是价格,是价值;客户愿意掏钱,是因为他觉得从你这儿得到的,比他付出的多。
所以开价这事儿,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不在于高还是低,而在于你能不能让客户觉得“值”,能不能让客户觉得“占了便宜”。别学那位歌手,明明没什么差异化,还硬要定高价,最后把自己架在那儿下不来。多想想自己的优势,多看看市场的行情,该高的时候有底气高,该让的时候有策略让,这样才能把生意做活,把钱赚到。
<原创与免责声明>
文中案例、人物和对话及事件情节均为虚构创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针对任何企业或个人;
本文原创内容版权归属©[李力刚],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抄袭或搬运。
本文为李力刚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发,违者必究!

了解李力刚?关注李力刚微信(liligang_china),关注新浪微博 @李力刚营销谈判
或登陆:www.liligang.com 商务谈判培训网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