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生活里最容易失控的谈判,往往不是因为条件谈不拢,而是因为“人”谈崩了。有的人能把吵架变成机会,有的人却把小事闹成事故。谈判场上最可怕的不是不会表演,而是演得太投入,忘了自己是在演戏。
今天从一个错误的红白脸的事件来说说。一家老字号餐饮店遇到件寻常小事。顾客带孩子用餐时想多加份主食坯,这本是后厨一勺就能解决的事,最后却演变成全网热议的舆论事件。店主坚持要收两元钱,顾客觉得不合理,双方从店内争执到社交平台。最初舆论一边倒支持店主,觉得按规矩收费天经地义。但很快事情变了,店主被扒出过往经营问题,店面评分暴跌,日营业额缩水大半。
问题在哪呢?在于当事人完全搞错了红白脸的用法。谈判专家李力刚老师指出很多人误以为红白脸就是一会儿强硬一会儿软弱,其实大错特错。红白脸的本质是角色分工,而不是情绪切换。
当事人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亲自当坏人。监控视频是他发的,配文是他写的,评论区怼人的也是他本人。这就好比厨师亲自端菜又亲自吵架,完全没了分寸。高明的手段应该是让员工发视频,自己出来打圆场说“年轻人冲动大家多包涵”。既把事办了,又留有余地。
更不好的是他把红脸唱成了真生气。真正的红白脸是表演,不是真动情绪。当事人在评论区使用过激言辞,这就把商业上的事变成了私人恩怨。就像历史上那些直谏被贬的官员,问题不是说得不对,而是说得太直。
第二个错误是没找对虚拟坏人。当事人说“规矩不能破”,但这个规矩是谁定的?他没说。如果说是“行业标准”或者“老辈传下来的规矩”,说服力会强很多。把责任推给看不见的第三方,自己才能做好人。好比寺庙说戒律是祖师定的,其实戒律都是现任主持定的。
最要命的是第三个错误:红白脸顺序全反了。事件刚开始时,当事人应该先唱白脸:“孩子想吃就加吧,这次不算钱”。等顾客变成熟客,再说“以后加主食坯要收点成本价”。先给甜头再立规矩,而不是一上来就亮底线。
回头想想,整件事本来有无数个转折点。如果最初员工加主食时悄悄说“老板不让的,我偷偷给您”,顾客反而会觉得欠人情。如果发视频时说“理解家长爱孩子,但也请体谅小本经营”,舆论就不会两极分化。如果危机时找美食博主说“味道确实好,就是老板脾气倔”,就能把缺点变成特点。
生活中处处都是这样的谈判。家人想买东西,聪明的当家人不会说“不行”,而是说“等年底资金周转开肯定买,现在买会计要念叨”。把坏人虚拟成财务人员,既达到目的又不伤感情。孩子要玩电子设备,别说“不许玩”,要说“医生说的影响视力,家长比你还想让你玩”。
那些能把红白脸唱好的人,都是懂人性弱点的高手。当事人最后翻盘,是因为终于学会把“我要求”变成“情况要求”。他说“不是我要收费,是成本逼得不得不收”,这就是把自身立场转化为客观约束。
谈判的本质从来不是战胜对方,而是引导对方自己做出你希望的决定。红脸是设置障碍,白脸是指明出路。好的谈判者像冲浪手,借着对方的力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事件最初的失败,是因为当事人只想硬扛不想引导。
所以说下次遇到谈判场合,记得先想想:坏人谁来当?坏事怎么推?好话怎么说?红白脸不是阴谋诡计,而是让双方都能体面下台的艺术。就像好的导演既需要反派推动剧情,也需要正派给予希望,关键是要让每个角色出现在正确的位置。
谈判桌上最厉害的武器,不是坚持的力度,而是转弯的智慧。能把坏事变成好事的,从来都不是最强势的人,而是最懂得以退为进的人。
<原创与免责声明>
文中案例、人物和对话及事件情节均为虚构创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针对任何企业或个人;
本文原创内容版权归属©[李力刚],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抄袭或搬运。
本文为李力刚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发,违者必究!

了解李力刚?关注李力刚微信(liligang_china),关注新浪微博 @李力刚营销谈判
或登陆:www.liligang.com 商务谈判培训网 查看